青岛国创仿生造景

植物配置应彰显绿色文化主题,青岛景观工程设计

价格:面议 2020-11-12 11:00:01 1794次浏览

在用植物营造园林景观时,自然文化是永恒的主题。顺应自然规律进行适度调整,依靠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和季相变化美,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的绿色文化氛围,应当是植物配置的最高原则。

传统的园林景观营造,反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的绿色植物看作原材料,强调以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但自然美与人工化不是绝对的矛盾体,而是应该相互糅合的统一体,人工化必须充分尊重自然。

例如,在森林边建设新园林,应尽量利用原有植物、山体、水体、道路、桥梁等人工设施,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而是要让人感觉依然处于大自然的环抱中。对在改造范围内的景观植物和地貌,为了景观效果大胆进行调整当然也可以,不过植物景观设计必须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并按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植物配置,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把绿化有机地从精美向粗犷过渡,使两者自然衔接,不显突兀。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植物常被赋予深刻寓意,从而为拓展植物配置中的文化属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松、竹、梅象征着高尚,红豆代表相思,银杏历来寓意久远、长寿等等。这些植物配置在园林中,使园林更具含蓄的意境美,耐人寻味。加之更多的古典文学诗词、散文中的描写,更为园林意境美和生态美的创造提供了依据,让人们置身园林去体会古典诗词中的韵律和意境,更有一番风味。

许多竹类都已寓有文化意蕴,如将天竹加南瓜、长春花合成图案,谐音取意可构成“天地长春”、“天长地久”的意蕴。唐朝韩愈《山石》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若把芭蕉与栀子配置,生态组成合理,新绿满园生辉。北宋苏轼《惠崇春江小景》诗:“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竹林为常绿背景,利用桃花构成一幅树绿、花江、池满的江南小景,岂不是恰到好处?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诗词中,彰显绿色文化的诗词很多,如杨万里的“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描写了如火如荼、红叶似血的山村秋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霜尽染、枫叶如丹、夕阳晚照、枫叶红火等等。

不难看出,为创造绿地景观的文化氛围,应把植物配置所产生的园林意境,巧妙地融汇到合理的生态环境之中,发挥其相对持久的效益。

如今在很多城市,绿化讲究“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见果”,用果树造景彰显地方特色。果树以其自身的特点,即可观叶,又可赏花,还可观果,效果往往不错。比如,湖南沅江在城市绿化中,就利用本地的柑橘类常绿植物酸橙,营造5公里长的行道树带,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方面,为防止植物配置出现单调、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从而形成近自然景观,不少城市已将体现季相变化的水杉、柿树引进城市绿化中,均收到了彰显绿色文化的效果,使人们在林木葱茏、花草繁茂的绿地感受季相的变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现在,人们对植物美的享受已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人工走向自然、从传统的小手笔走向受西方园林影响的大环境绿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少数几种相互统一而又略有差异的植物,并采用简单的重复配置,合理密植,取得多样、协调、平衡和韵律感,已成为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做法。科学利用植物配置,才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绿色文化景观。

店铺已到期,升级请联系 13429825290
联系我们一键拨号1865328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