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玛绣蜀绣厂

蜀绣精品活灵活现

价格:面议 2021-10-25 02:42:01 6828次浏览

清末时,蜀绣针法已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形成严谨细致,平齐光亮,车拧到家的独特地方风格。该时期,蜀绣开始同苏绣、湘绣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名绣”。后来加上广东的“粤绣”,最终成为现在的“四大名绣”。

清代,成都周边郊县(郫县、新津、邛崃、崇州)刺绣从业人员众多。不少家庭以此为业代代相传,蜀绣成为老百姓维持生计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并逐渐形成众多小型刺绣作坊,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就有八九十家,从业绣工1000余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本地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为原料,产品为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日用品。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颇具民间色彩。

道光年间(1831年),成都地区成立民间行业组织“三皇神会”,由店主组织工人生产、加工、销售蜀绣制品。至此蜀绣从家庭小作坊正式步入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绣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逐步形成三个刺绣业别:穿货(礼服、霞帔、睡衣、挽袖及其他实用品)、行头(剧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被面等)。穿货业发展较快,品种逐渐增多,并创造了平金、打子、拉丝、平绣等新技术。

同期,蜀绣在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苏绣和顾绣的长处,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绣种。相传一位从苏州到成都任职的官员随身带了三名顾绣师傅,他们后来在成都招徒授技,顾绣之法遂融于蜀绣。及至清末,成都还有几家店铺打着顾绣的招牌。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政府提倡振兴实业,由于官府的重视,民间蜀绣盛行。在四川劝业道台沈荣坤、周孝怀主持下,成都成立“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设计科,有高级绣工60余人,创造了表现色彩的浓淡晕染效果的晕针,这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绣品种类除实用品外,又增加了欣赏品和装饰品,如堂屏、条屏、中堂、斗方、横披等。

劝工局生产的绣品瑰丽精美,独具一格,据说清代不少宫廷绣源自成都。《成都通览》记载:“劝工局所出绣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今广安华蓥市发现一幅高1.8米、宽0.72米,清末时大户人家的蜀绣门帘,其上段为蓝底,主体部分为红底,绣的图案是“仙鹤戏莲”。仙鹤飞舞姿态优美,缠枝莲花雍容华贵,刺绣技法非常高超。

劝业局还专门聘请名家设计绣稿,由此产生了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一批刺绣名家。张洪兴等绣制的

店铺已到期,升级请联系 15923987592
联系我们一键拨号139808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