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建材行业。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材行业在这几年也有着突飞猛进的趋势。现在已经构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以及中国品牌群。但是,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控以及市场经济下的变动,如今的建材行业将面临着一次新的市场环境,而在这样相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被洗牌,有些可能在品牌进行全面发力,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发展呢?笔者在这里以中国橱柜行业以及中国卫浴行业发展为例,解析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精装修或为建材行业带来转变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不断扩大,精装修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东部的一线城市,精装修楼盘日渐突起。据了解,明年一线城市会出现73%的精装修楼盘,而从今年的53%到73%的增长速度,以及国家的房产调控政策,未来几年内作为房地产市场下游企业的建材企业也将面临重大的市场转变。九牧卫浴大客户经理张伟表示,未来卫浴企业面对精装修要量力而行,作为材料供应商应该和开发商共同经营精装修房过程中还有很多磨合期度过,材料商和开发商应该都沟通,寻找合作点,而建材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合作也将是成为大势所趋。面对强势进军的精装修趋势,建材企业中一些中小型企业也面临被重修洗牌的可能,笔者认为这些中小型企业在这几年中要不断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出路,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建材行业在国内精装房重要变革时期,要突破重围,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城镇化进程促进行业发展
面对今年煎熬的建材行业市场,很多企业都陷入了沉思,建材行业的发展前景到底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该如何?从大的趋势来看与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对比较慢。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发展之路,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之路。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54%左右,还处于重要的发展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突出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表示,中国和美国、欧洲发展经济体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完全不乏内升的经济增长体。而城镇化进程至少要带动中国经济20—30年的强劲增长,这不是那些房产政策所能刺激起来的需求和动力。因此不管是对中国橱柜行业还是卫浴行业还是整个建材行业来说,城镇化的进程将会推动建材行业的发展。而在城镇化建设的路程中,建材行业的各个企业应该把握时机,逆流而上,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三、二三线市场将会不断的扩散
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渠道下沉”,但是建材行业的渠道下沉一直以来是雾里看花,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一直无法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这是和整个建材行业的体制有着直接的联系,整个行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品牌繁多但集中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分散、渠道方式难度大、中国市场庞大难以细分等原因有关。要实现品牌能够渗透东部沿海城市还要让更多的人用上自己的产品,那么开拓二三线市场将是一个必不可缺少的趋势。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部城市的市场已经渐渐的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开拓二三线市场更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一个企业要想扩张自己的范围,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做好二三线市场,科宝博洛尼CEO蔡明表示,二三线城市是接下来橱柜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建材行业集中看齐的地方,更是其企业今后发展要重点进军的地方。今年的橱柜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市场的冷淡也只是短期的波动,在他看来中国橱柜行业的前景还是美好的,整个行业也会随着社会形势变化,经济发展的增长,二三线市场的不断扩散而变得更有潜力。
四、消费结构升级带来行业变革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GDP每年保持着增长的形势情况下,中国消费结构也会面临全新的升级,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给建材行业带来新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来解释,首先城镇化的进程会促使农村走向城市,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大多人的消费观念以及方式。第二商品房的发展需求也是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商品房的建设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已经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第四随着大家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对生活的环境以及一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就产业了生活上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一些产业更加会注重人性化来体现。面对这样即将可能改变的消费结构部分,建材行业该如何去应对?因此,在消费结构升级的环境下,建材行业也会面临着产品线的分布计划、产品设计方向改变计划、渠道开设计划以及才人使用等各项改变计划。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时刻重视市场消费结构带来的市场变化,把握市场动态以及方向。
面对今年冷谈的建材建材市场,笔者认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依然充满了前景。就如各个的企业大佬们说的一样,建材行业目前的状态就是短期的波动,长期的发展。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也是充满考验建材各类企业的重要时刻。因为而中国建材行业中的橱柜行业、卫浴行业、门窗行业等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经过之前三十年的发展,未来的道路依然需要各个企业的奋力拼搏,把握国家宏观调空政策,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