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酒(本文指白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浸透着祖先的智慧,而且更具价值的是这种味道独特的中国“饮料”还有一定的治病、养生、保健和防病的作用。那酒是怎样被先贤们发明的呢?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他达病所之功。
酒与医
“医”字的繁体是“醫”,下边有“酉”表示古代盛酒的坛子,这是个象形字。赵荣光先生著作《中华酒文化》中对酒和醫的关系有所详述。书中提到,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从酉,说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缘。《周礼》中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就把味道醇厚的“醫”来做为日常保健的饮料了。《黄帝内经》中就专门记述了酒的药理与医疗功效,如鸡矢醴,相当于现代的虎骨木瓜酒,把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以风寒湿痹痛。酒是谁发明的呢?就小编了解据《中国文化史概要》介绍,《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发明的酒。而酒的雏形则是“醴”。“醴”是一种糯米经发酵而成的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绵柔,味酸甜,适量饮用还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社稷还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要有祭酒的仪式,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医治百病的神灵之药。这大概是“酒为百药之长”的缘由了吧。
酱香型白酒以其它白酒的区别
酱香型白酒
主要以贵州茅台、酱领、四川郎酒为代表,酱油香白酒具有香而不艳、醇香优雅、低而不谈、不浓不猛、回味悠长等特点,其中酱香型白酒倒入杯中过夜后香气久留不散、而且在空杯中比实杯还要香,让人回味无穷。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比较的特殊,它不同于浓香型和清香型。一瓶酱香型酒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至少经过五年,在这当中,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并要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取酒、存贮、勾兑等。酱香型白酒主要由酱香型、窖底香酒和醇甜酒勾兑而成,酱香型白酒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现在普遍认为酱香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质与低沸点醇类组合而成的一种香气。
浓香型白酒
它具有芳香浓郁、香味协调、绵柔甘冽、入口甜、落口绵等特点,根据这些可以判断浓香型白酒优劣。构成浓香型白酒典型风格的主体是乙酸乙酯,这种成分含香量比较的高,而且香气比较突出。
兼香型白酒
兼香型白酒在香气和口感上兼顾了浓香和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有 2 种风格,或浓中带酱,或酱中带浓。
清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也称汾香型白酒,以高粱为原料酿酒,采用大麦和豌豆制曲,生产工艺可简单概括为“清蒸二次清”。典型的清香型白酒无色、清亮透明,是喜欢伏特加的外国友人比较青睐的香型。
凤香型白酒
采用粳高粱为主要原料,以大麦、豌豆制曲,其风格“含有多层次的风味”,即酸、甜、苦、辣、香、但诸味协调,尾净悠长。
芝麻香型
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利用麦曲进行糖化发酵,老五甑工艺酿造。其酒体无色,香气淡雅,入口后有类似芝麻的香气,伴有轻微的酱香。
老白干香型
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纯小麦中温曲进行发酵和老五甑工艺法酿造,其典型的感官评语有“酒体协调、微带粮香、醇厚挺拔”。
白酒通常采用蒸馏的方式分离酒液中的酒精和杂质。在蒸馏过程中,酒液经过不同的温度区域,不同挥发性的香气成分会被分离出来,从而使得白酒的香气更加纯净和集中。
窑藏注意事项
1.温度必须适中,一般为20℃如果温度过高,蒸发损失较大;如果温度过低,会影响储存效果。
2.密封容器口,防止频繁打开,不要过多接触气体,适当控制氧化过程,提高酯化率。如果密封不严格,过多的氧化会导致过多的醛酸和酒精的蒸发.酯的损失,这样储存不仅无利而有害。
3.葡萄酒的储存期应适当。毕竟,不同风味葡萄酒的储存时间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风味类型。例如,茅草酒中有许多高沸点物质,储存时间应该很长。对于以酯香为主的葡萄酒,储存期太长,脂类蒸发越多,葡萄酒气体就越少。因此,不能储存太久。例如,如果西风酒储存2至3年,总酯会增加,储存期会更长,但会减少。虽然葡萄酒很软,但味道很淡。
4.如果想要获得更快的储存效果,流动酒的温度要略高一些(30次以上),好用小器皿储存,这样异味就能迅速逃逸。
5.先混合储存,然后勾兑出厂。由于早期混合,然后储存,水和酒分子可以通过重新排序和组合来提高白酒的质量,保持香气.口味均衡。相反,储存后的混合,打乱了分子的排列,酒气干辣,影响了原有的储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