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与成型:将母材加工成基础零件
下料:根据零件尺寸,用切割设备将母材切割成所需形状。例如,钢板可用等离子切割机切割成矩形或异形件,钢管可用锯床切割成定长段,切割后需去除边缘毛刺(用角磨机打磨),避免焊接时产生夹渣。
成型加工:对部分零件进行折弯、卷圆等成型操作。例如,制作圆筒形焊接件时,需用卷板机将钢板卷成圆筒,并用点焊固定接口;制作直角构件时,需用折弯机将钢板折成 90° 角,确保成型后零件的尺寸公差在 ±0.5mm 内。
工序衔接无缝化
按 “下料→成型→组装→焊接→焊后处理→检测” 的顺序,规划各工序的衔接时间,例如在下料完成前 1 小时,提前调试焊接设备,减少工序切换间隙。
对批量订单采用 “流水化作业”,将不同工序分配给固定工位,例如工位 1 负责下料,工位 2 负责成型,工位 3 负责焊接,实现 “零件流动、人员固定”,避免重复搬运和等待。
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
下料环节:用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切割机替代人工气割,数控设备下料精度高(误差≤±0.1mm)、速度快(比人工快 3-5 倍),且可连续批量加工,减少人工测量和调整时间。
焊接环节:对批量、重复性高的焊缝(如直缝、环缝),采用自动焊接设备(如直缝埋弧焊机、环缝自动焊机),或引入焊接机器人。机器人焊接速度比人工快 2-3 倍,且可 24 小时连续作业,同时减少焊道返修率。
焊后处理环节:用自动清渣机、打磨机器人替代人工敲渣、打磨,自动设备处理效率比人工高 4-6 倍,且表面质量更均匀。
设备维护预防性管理
建立设备 “日常点检 + 定期保养” 制度,例如每天开工前检查焊机电缆、割炬喷嘴,每周清理设备内部灰尘,每月校准设备精度(如切割机的定位精度),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突发停机。
备用关键易损件(如焊枪喷嘴、电极头、切割嘴),出现损坏时可快速更换,减少设备维修等待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