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准备:明确需求与物料就绪
图纸分析:解读设计图纸,明确焊接件的尺寸公差、材质要求(如 Q235 钢、304 不锈钢)、焊接接头形式(对接、角接、搭接)及强度标准(如承受载荷大小),避免加工偏差。
材料采购与检验:根据图纸采购母材(钢板、钢管等)和焊接材料(焊条、焊丝、保护气体),进场时检查材料规格(如钢板厚度、焊丝直径)、质量证明文件,必要时抽样检测(如母材力学性能试验)。
设备与工具准备:调试焊接设备(如电弧焊机、氩弧焊机)、切割设备(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切割机),准备工装夹具(用于固定工件)、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直角尺),确保设备精度达标。
下料与成型:将母材加工成基础零件
下料:根据零件尺寸,用切割设备将母材切割成所需形状。例如,钢板可用等离子切割机切割成矩形或异形件,钢管可用锯床切割成定长段,切割后需去除边缘毛刺(用角磨机打磨),避免焊接时产生夹渣。
成型加工:对部分零件进行折弯、卷圆等成型操作。例如,制作圆筒形焊接件时,需用卷板机将钢板卷成圆筒,并用点焊固定接口;制作直角构件时,需用折弯机将钢板折成 90° 角,确保成型后零件的尺寸公差在 ±0.5mm 内。
瓶颈工序突破
识别效率的瓶颈工序(如手工焊接厚板耗时久),通过增加设备(如再投入一台焊机)、优化参数(如采用大直径焊条提高熔敷率)、拆分任务(将长焊缝分段由两名焊工同步焊接)等方式,提升瓶颈工序的处理能力。
工装夹具标准化
针对常用焊接件(如支架、法兰),设计专用工装夹具,实现零件 “快速定位、一键夹紧”,例如用气动夹具替代手动螺栓夹紧,定位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同时保证每次定位精度一致,减少返工。
采用 “模块化夹具”,通过更换不同的定位块,适配多种相似零件的加工,避免为每个零件单独制作夹具,提高夹具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