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后处理:提升成品性能与外观
清渣与打磨:焊接完成后,用清渣锤敲除焊渣,用角磨机或砂纸打磨焊道表面,去除飞溅物和焊瘤,使焊道平整,外观符合要求(如焊道高度均匀,无明显凹陷)。
热处理:对有强度要求的焊接件(如压力容器、工程机械部件)进行焊后热处理,例如去应力退火(加热至 550-650℃,保温 2-3 小时,缓慢冷却),消除焊接内应力,防止使用中出现裂纹。
表面处理:根据使用环境进行防锈处理,如喷漆、镀锌、喷塑等。例如,户外使用的焊接件需先酸洗除锈,再喷涂防锈底漆和面漆;食品行业用的不锈钢焊接件需进行钝化处理,提高耐腐蚀性。
质量检测:确保成品符合标准
外观检测:目视检查焊接件的尺寸(用卡尺测量关键尺寸)、焊道外观(有无气孔、裂纹、未焊透),确保无明显缺陷,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无损检测:对重要焊接件(如承压件)进行无损检测,常用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检测内部裂纹、未熔合)、射线检测(检测内部气孔、夹渣)、渗透检测(检测表面裂纹),确保焊接接头内部质量达标。
力学性能检测:抽样截取焊接接头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检测接头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确保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
工序衔接无缝化
按 “下料→成型→组装→焊接→焊后处理→检测” 的顺序,规划各工序的衔接时间,例如在下料完成前 1 小时,提前调试焊接设备,减少工序切换间隙。
对批量订单采用 “流水化作业”,将不同工序分配给固定工位,例如工位 1 负责下料,工位 2 负责成型,工位 3 负责焊接,实现 “零件流动、人员固定”,避免重复搬运和等待。
技能培训体系化
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焊接手法(如立焊的 “向上立焊” 技巧比 “向下立焊” 速度快)、设备操作规范、质量缺陷识别,提升焊工的操作熟练度和质量意识,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焊道返修。
推行 “师徒制”,让经验丰富的焊工带教新员工,缩短新员工的上手周期,快速提升团队整体技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