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类型:按小区规模与需求划分
类型 核心特点 适用小区
简易投放点 无亭体,仅设 “带分类标识的垃圾桶组”+ 雨棚 老旧小区、户数≤300 户
标准款亭体 封闭 / 半封闭结构,带通风、照明、洗手池 中型小区(300-800 户)
智能款亭体 配备扫码 / 人脸识别积分、满溢报警、监控 新建小区、高端社区
便民综合款 整合快递暂存、旧物交换架等功能 大型社区(800 户以上)
简化分类规则,降低认知成本
现场清晰指引:亭体正面贴 “傻瓜式分类表”,用 “常见垃圾 + 对应类别” 图文配对(如 “矿泉水瓶→可回收物”“剩菜剩饭→厨余垃圾”),避免专业术语;对易混淆垃圾(如外卖盒)单独标注 “先倒汤→盒身冲洗→投可回收物”。
实时人工引导:在早晚投放高峰(如早 7-9 点、晚 6-8 点)安排志愿者或物业人员值守,现场指导分类,及时纠正错误投放,同时收集居民反馈(如 “某类垃圾不知道怎么分”)。
营造社区氛围,让分类成 “习惯”
常态化宣传:利用小区广播、电梯广告、业主群推送 “分类小知识”,内容贴近生活(如 “正确分类后,小区厨余垃圾减少 30%,蚊虫少了”);定期组织 “分类体验活动”,邀请居民参观垃圾处理流程,直观感受分类的实际意义。
鼓励 “邻里带动”:以楼栋为单位开展 “分类竞赛”,统计每栋楼的投放率和准确率,每月评选 “分类楼栋”,给予楼栋公共区域升级奖励(如加装休闲座椅、补种绿植),通过 “集体荣誉感” 推动居民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选择木质框架时,需针对性处理其易腐蚀、易变形的短板,否则会大幅缩短使用寿命:
严格防腐处理:必须选用经过专业防腐处理的木材(如印尼菠萝格、芬兰木),或对普通木材进行 “真空加压防腐 + 表面涂漆” 双重处理。处理后需确保木材能隔绝水分、微生物,避免发霉、腐烂,通常需每 1-2 年补刷一次防腐漆,维持防护效果。
规避直接接触污染:木质框架需与垃圾渗液、油污等污染源隔离。可在框架底部加装金属底座(如不锈钢支架),避免木材直接接触地面潮湿环境;在投放口周边贴防水防油贴纸,防止厨余垃圾渗液浸泡木材。
强化结构稳定性:木材的承重和抗冲击性弱于金属,需通过结构设计弥补。例如,核心承重部位(如立柱)选用直径≥10cm 的实木,或采用 “木 + 金属” 复合结构(内部用钢结构支撑,外部包裹木材);框架连接处用不锈钢螺栓固定,避免长期使用后松动、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