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其中“师子”即“狮子”,“(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13年)(疏勒国)臣磐复献帝师子封牛。”《旧唐书》等史籍中也存在西域向中原皇帝进贡狮子的记载,此事一直持续到元代仍能够查找到相关的痕迹。
中国不产狮子,但就我们耳闻目见,中国是盛产石狮子的,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近代大户、豪宅多有石狮环拱门前,现代的寺庙、公园乃至于大楼前,多数都有石狮“镇邪辟易”。就数量而言,我们见到的石狮雕像要远超石龙、石虎。而卢沟桥的狮子更是“狮生百态”,寄托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这就难免让人产生疑问,狮子在中国而言,毕竟是个“外来户”,休说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中的“四灵”,龙、蛇、虎、龟,就算十二生肖,也没有它的立锥之地,狮子凭什么能让中国人“倾心相许”?
前文已经说过,狮子最早是在汉章帝时代传入中国,其后逐渐进入民间。自汉代始,石狮多被赋予辟邪的含义,唐宋辽金皆是如此。明代之后,狮子的象征含义发生了变化,不仅衍生出了富贵、生财的含义,还被人们赋予了儿孙满堂及守护神等意味。
据史料记载,石狮的最早闻世,大约在唐代,到了明清两朝,已经凭借其“多面手”的身份“占领”了全国各地的石刻“市场”。
狮子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进入了民俗生活,与老虎等传统信仰的猛兽相比,其勇猛、力量与之不相上下,而相较于老虎的颇为沉肃、中庸的格调,狮子富含狂野的意味,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与赞叹。
自唐朝开始,传记、笔记、小说、话本等文艺作品中多有对狮子的赞叹,如《博物志》形容狮子,自它出现,则“至洛阳三千里,鸡犬皆伏无鸣吠”,极尽夸张地描写狮子百兽之王的威风。又如《宋炳<击象图>序》中提到,“俄有狮子三头见于山下,直搏四象,崩血若滥泉巨树草偃”,《南史》“龚县山阳并进二虎一豹,见狮子悉瞑目不敢仰视。”这些描写,多有言过其实之处,古人对狮子勇力的推崇可见一斑。
据《后汉书·西域传·论》,“沓槃经曰,阿阇王令醉象蹋佛,佛以慈善根力舒其五指,遂为五狮子。见尔,时醉象惶惧而逃。”唐代阎随侯作《镇座石狮子赋》“有西域之奇兽,兽嘉名于古今,因匠石之著象,非虞罗之所擒。”狮子作为奇异之兽,被世人接受,古人所作有关狮子的作品多不胜数,为其“积攒”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狮子与佛教文化相联系,加之其无双的勇猛,很快便被人们渲染其瑞兽的含义。此后由于人文含义的变化,富贵生财、子孙繁盛的象征涵义滚滚而来,也就怪不得人们对石狮情有独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