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DNA 亲子鉴定的历史发展

岳主任    2025-07-30 02:50:26    0次浏览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三国时期便有滴血验亲记载,通过血液是否渗入骨骸或两血相融判断亲缘,然缺乏科学依据,准确性极低。

20 世纪 30 年代,血型测试登场,依孟德尔遗传定律,借 ABO 血型等推测亲子关系,可排除部分父权,但因基因多样性与突变,可靠性有限。

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为亲子鉴定奠定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出现,使遗传分析进入 DNA 水平,然操作复杂、耗时长。

1985 年,英国亚力克・杰弗里发明 DNA 指纹图谱技术,借 DNA 微卫星结构的独特性鉴定亲缘,广泛用于刑侦与血亲鉴定,如 “9・11” 事件中鉴别遇难者身份。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STR(短串联重复序列)技术兴起,成主流方法。其通过 PCR 扩增特定序列,结合毛细管电泳分析,具操作简、灵敏度高、样本少等优势,准确率超 99.99%。1996 年美国 FBI 建立 CODIS 数据库,推动全球数据共享。

我国早期用 HLA 分型,2000 年后 STR 技术成熟,从刑事案件走向民事领域,在落户、遗产继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915715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