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的种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及栽培方式(如乔化栽培、矮化栽培)综合确定,合理的密度能保证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常见的种植密度参考:
一、乔化品种(常规栽培)
乔化品种树体高大(成年树高 4-6 米,冠幅 3-5 米),生长势强,需要较大空间,适合稀植:
平地 / 肥沃土壤:株行距多为 3-4 米 ×4-5 米,即每亩种植 33-55 株(计算公式:每亩面积 667㎡÷ 株距 ÷ 行距)。例如 3 米 ×5 米的密度,每亩约 44 株。
山地 / 瘠薄土壤:土壤肥力较差,树体生长较慢,可适当密植,株行距为 2.5-3 米 ×4-4.5 米,每亩种植 49-67 株。
二、矮化品种或短枝型品种
矮化品种(如通过矮化砧木嫁接的品种)或短枝型品种树体矮小(成年树高 2-3 米,冠幅 2-3 米),生长势较弱,适合密植:
株行距通常为 2-3 米 ×3-4 米,每亩种植 55-111 株。例如 2 米 ×3 米的密度,每亩约 111 株;3 米 ×4 米的密度,每亩约 55 株。
三、密植园(集约化栽培)
为提高早期产量,部分地区采用密植模式,尤其在规模化种植基地:
株行距可缩小至 1.5-2 米 ×2.5-3 米,每亩种植 111-178 株。但需注意后期及时修剪控旺,避免郁闭,否则易导致结果部位外移、病害增多。
四、关键影响因素
品种特性:树势强、枝条开张的品种(如凯特杏)需稀植;树势中庸、枝条紧凑的品种(如金太阳杏)可适当密植。
地形与土壤:平地肥沃地块树体易徒长,需加大间距;山地瘠薄地块树体生长受限,可缩小间距。
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如定期修剪、控旺)可采用密植;粗放管理则建议稀植,减少打理难度。
栽培目的:以早期丰产为目标可密植;长期经营(如培育大冠树)建议稀植。
总结
乔化品种:常规密度每亩 33-67 株;
矮化 / 短枝品种:常规密度每亩 55-111 株;
密植园:每亩 111-178 株(需配套精细管理技术)。
实际种植时,可根据当地条件灵活调整,确保树冠间有足够光照和通风空间,为丰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