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是古籍的载体,其破损(虫蛀、撕裂、脆化等)是常见的损伤,修复重点是加固纸张、填补残缺。
1. 虫蛀与孔洞修复
补纸法(常用):
步骤:先根据古籍纸张的纤维、厚度、颜色,选择匹配的修复用纸(如竹纸、皮纸、宣纸),剪成略大于孔洞的形状(边缘呈斜坡状,便于贴合);用稀释的淀粉浆糊(传统糨糊需经去酸、防腐处理)均匀涂抹在补纸背面,轻轻覆盖在孔洞处,用竹镊子抚平气泡,再垫吸水纸用重物压平,待干燥后修剪多余边缘。
适用场景:小面积虫蛀孔洞、局部缺损(如书页边缘残缺)。
托裱法:
步骤:对虫蛀严重(孔洞密集、纸张脆化)的书页,在背面整体托一层薄纸(“托纸”,如桑皮纸),增强纸张强度。先将书页用清水雾化湿润(避免纸张变形),刷上薄浆糊,再将托纸轻轻覆盖,用软毛刷从中心向边缘扫平,去除气泡,后压平干燥。
适用场景:整页脆弱、多孔洞的古籍,如清代晚期的竹纸书籍。
2. 撕裂与断裂修复
对齐粘合法:
步骤:对撕裂但未完全分离的书页,先将撕裂边缘对齐(用放大镜辅助,确保文字、行格衔接),在背面沿撕裂线涂抹极薄的浆糊,覆盖一层窄条托纸(宽度 1-2 厘米),压实后干燥,增强撕裂处的拉力。
细节:浆糊需 “薄而匀”,避免溢出污染书页正面。
金镶玉法:
步骤:对边缘严重脆化、断裂的书页(如书页边缘呈锯齿状、易脱落),将原书芯作为 “玉”,在四周镶衬一层浅色纸张(如黄檗纸,称为 “金”),既保护脆弱边缘,又增加书页尺寸,便于装订。镶衬时需根据原书行格定位,确保文字居中。
适用场景:清代至民国的古籍,尤其常见于民间刻本(纸张质量较差,边缘易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