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需遵循 “从粗到细、从概到精” 的原则,匹配项目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逐步深化,具体流程如下:
1. 前期准备阶段(核心是 “找依据”)
收集基础资料:项目立项批复、设计图纸(方案 / 初步 / 施工图)、地质勘察报告、当地建材市场价(如钢材、混凝土、瓷砖等)、国家及地方定额标准(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
明确编制范围:确定是否包含室外工程(绿化、管网)、二次装修、设备采购等,避免漏项或超范围。
2. 核心计算阶段(核心是 “算量 + 组价”)
这是预算编制的核心环节,分两步完成:
步:工程量计算(“算量”)依据设计图纸和工程量计算规则(如定额中的计算口径),统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例如:
建筑工程:墙体体积(扣除门窗洞口)、楼板面积、混凝土梁长度、钢筋重量等;
安装工程:管道长度(按不同管径分类)、电缆米数、灯具数量等。
要求 “不重算、不漏算”,是后续组价的基础。
第二步:工程计价(“组价”)根据计算出的工程量,结合价格依据确定每一项的费用,常用两种模式:
定额计价模式:按当地发布的 “预算定额”(含人工、材料、机械的基价)计算直接费,再按规定费率计取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适用于政府投资项目或传统项目。
清单计价模式:按 “工程量清单”(列出项目名称和工程量),由编制人根据市场价格、企业定额自主报价,适用于市场化招投标项目,更能反映市场实际成本。
3. 汇总与调整阶段
汇总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加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形成项目总预算。
进行合理性检查:对比同类项目指标(如单位面积造价:住宅约 1500-3000 元 /㎡,商业约 3000-5000 元 /㎡),排查异常高价或低价项,调整偏差(如材料价格是否按市场价更新)。
4. 成果输出阶段
编制《工程造价预算书》,包含:封面、编制说明(依据、范围、调整说明)、工程量清单、计价表、费用汇总表、主要材料价格表等,作为项目决策、招投标的正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