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鸡苗育雏期(0-6 周龄)的湿度控制需随周龄动态调整,核心原则是 “前期保湿防脱水,后期降湿防呼吸道疾病”,具体适宜范围及实操要点如下:
一、分周龄湿度标准(适配生长需求)
周龄 / 日龄 适宜湿度范围 核心目的
1-2 周龄(1-14 日龄) 60%-65% 苗鸡刚出壳,体内水分易流失,高湿度可减少脱水,帮助肠道适应消化,降低早期死亡率
3-6 周龄(15-42 日龄) 55%-60% 苗鸡逐渐提升,适度降湿可减少棚舍内氨气滋生、抑制霉菌繁殖,降低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传支)和消化道疾病(如球虫病)风险
二、湿度判断与实操调整技巧
1. 如何判断湿度是否适宜?
适宜信号:鸡群羽毛蓬松顺滑、精神活泼,垫料干燥不结块,棚舍内无明显雾气,人进入后无憋闷感;
湿度过高(>65%):垫料潮湿发黏、有异味(氨气 / 霉味),鸡苗羽毛易脏污,眼角有分泌物,易引发腹泻、球虫病;
湿度过低(<55%):鸡苗张口喘气、饮水量异常增加,羽毛粗糙易脱落,鼻腔干燥,易引发呼吸道黏膜损伤(后续易感染病菌)。
2. 湿度调节方法(简单易操作)
增湿(针对 1-2 周龄或湿度过低):
地面少量洒水(避开垫料集中区域,防止垫料霉变);
挂湿帘或湿毛巾(靠近通风口,让气流带起湿气,避免直接淋湿鸡苗);
喷雾增湿(用 25-30℃温水,雾滴细密,不直接喷向鸡群)。
降湿(针对 3-6 周龄或湿度过高):
加强通风(中午温度高时通风,每次 30-60 分钟,排出湿气和氨气,避免冷风直吹);
更换垫料(及时清除潮湿、结块的垫料,补充干燥的稻壳 / 锯末,厚度保持 5-8cm);
控制饮水器漏水(检查饮水器是否破损,放置平稳,避免水溢出浸湿垫料)。
三、关键注意事项
湿度与温度协同:高温高湿(如 35℃+65% 湿度)易导致棚舍闷热,鸡苗易中暑;低温高湿(如 30℃+70% 湿度)易导致鸡苗受凉腹泻,需优先保证温度达标,再调整湿度;
避免局部湿度不均:育雏区核心保温区易潮湿,需重点检查,可通过划分 “干燥活动区” 让鸡苗自由选择;
结合通风平衡:增湿时避免通风不足,降湿时避免通风过度导致温度骤降(单次降温不超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