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育雏期鸡苗饮水量增多、鼻腔干燥,该如何处理?

双先生    2025-11-21 11:07:27    8次浏览

鸡苗出现 “饮水量增多 + 鼻腔干燥”,核心是育雏舍湿度过低(大概率<55%)+ 可能伴随温度偏高,导致鸡苗脱水、呼吸道黏膜干燥,需立即通过 “增湿、控温、补水” 三方面处理,避免后续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或生长停滞,具体操作如下:

一、紧急处理:先快速提升湿度(核心解决鼻腔干燥)

目标是 1-2 小时内将棚舍湿度恢复至育雏期适宜范围(1-2 周龄 60%-65%,3-6 周龄 55%-60%),优先选择 “温和增湿” 方式,避免淋湿鸡苗或垫料:

方式:挂湿毛巾 / 湿帘

在育雏区通风口附近、棚舍内壁悬挂浸湿的干净毛巾(每 10㎡挂 2-3 条),或开启湿帘(调至低档,避免冷风直吹),利用气流带动湿气蒸发,湿度上升更平稳,且不会导致地面积水。

补充方式:细密喷雾增湿

用喷雾器装 25-30℃温水(避免冷水刺激),调至 “雾滴细密” 模式,在棚舍上空均匀喷雾(不直接喷向鸡苗、料槽、饮水器),每次喷雾 5-10 分钟,间隔 30 分钟后观察湿度计,若未达标可再喷 1 次,直至湿度稳定在目标范围。

避免错误操作:不直接向地面大量洒水(易导致垫料潮湿霉变),不喷洒凉水(会降低棚舍温度,引发鸡苗受凉)。

二、辅助调整:控温 + 优化饮水(解决饮水量异常增多)

饮水量增多本质是 “脱水应激” 或 “温度偏高”,需同步调整环境温度和饮水,减少鸡苗身体负担:

检查并调整温度

若棚舍温度高于当前周龄适宜值(如 1 周龄超 36℃、3 周龄超 31℃),适当降低温度(1-2℃/ 天,避免骤降),或扩大育雏区 “活动区”,让鸡苗远离核心热源,减少热应激导致的过量饮水。

判断标准:鸡群均匀分布、安静采食,无张口喘气,说明温度适宜。

优化饮水细节,补充水分 + 抗应激

保持饮水温度 25-30℃(避免冷水刺激肠道,加重饮水欲望),全天不断水,检查饮水器是否充足(每 30 只 1 个),高度与鸡背平齐(方便饮用,减少浪费)。

饮水中添加 0.1% 多维素 + 0.2% 电解质(或 5% 葡萄糖,连续饮用 2-3 天),补充脱水时流失的电解质和能量,缓解应激反应。

每天清洗饮水器 1-2 次,确保水质清洁(避免因水质差导致鸡苗过量饮水)。

三、后续巩固:避免湿度再次失衡

加强湿度监测:每 2 小时观察 1 次湿度计,若湿度低于 55%,及时重复上述增湿操作,确保湿度稳定在目标范围,避免反复干燥。

调整通风节奏:湿度过低时,暂时减少通风时长(如从每天 3 次减为 2 次,每次 30 分钟),通风选择中午温度时进行,且通风口用纱布遮挡(避免冷风直吹 + 带走过多湿气);待湿度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通风。

检查垫料状态:垫料干燥无扬尘(适宜),若垫料过干可撒少量干燥稻壳 / 锯末(增加吸附性,避免扬尘),无需洒水打湿垫料。

四、观察与预警:避免病情发展

处理后持续观察鸡苗状态,重点关注:

鼻腔干燥是否缓解(用手轻触鸡苗鼻腔,有轻微湿润感即正常);

饮水量是否恢复正常(参考标准:1 日龄 10ml / 只、1 周龄 50ml / 只、3 周龄 150ml / 只、6 周龄 400ml / 只);

有无继发症状(如咳嗽、打喷嚏、张口喘气、精神萎靡),若出现需及时用泰乐菌素、红霉素等呼吸道预防(按说明书剂量饮水)。

总结

核心逻辑是 “先解决湿度过低(增湿),再缓解脱水应激(控温 + 补水)”,操作后 1-2 天内鸡苗的鼻腔干燥和过量饮水症状会明显改善。关键是避免 “只补水不增湿”,否则环境干燥会持续导致水分流失,治标不治本。只要湿度稳定在适宜范围,配合温和的温度和清洁饮水,鸡苗可快速恢复正常状态。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8030449395